書籍圖片介紹出自博客來網路書店
前陣子偶然在水果日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,看到費迪南.馮.席拉赫的《罪行》上市不到一週,便登上第一名寶座。對內容深感興趣的筆者也在最近將《罪行》與其續作的《罪咎》都買了下來,可惜沒時間看,且這次要推薦的也不是這兩本,而是另一本同樣也是來自德國,以集結真實案例並探討其犯罪原因與始終的作品──麥可.索寇斯的《死亡閱讀者》。
筆者尚未閱讀《罪行》,所以無法比較兩者差異。若說費迪南是以律師的角度,討論罪之各面相;麥可則純粹以法醫的觀點,透過受害者的屍體抽絲剝繭,解開那些離奇案件中的謎團。書中並不討論罪與罰的判決,而是重在求真的過程。在他解說人死後,屍體隨著時間變化的過程,不禁讓我想起瑪麗.羅曲的《不過是具屍體》。那充滿科普風味的科學解釋,有時比敘述故事的小說更趣味。案例中,有時會遇到不進行解剖,就無法查出真相的情況,進而導致真兇逍遙法外。同時作者也提出法醫的解剖,對案件調查多麼重要。印象中德國是先進國家之一,但其實他們僅有百分之二至三的死者進行解剖,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命案解剖率高達百分之三十比起來,差太多了。且自一九九三年以來,德國因經費問題已關閉三十二家法醫中心。作者引用他同行的一句話點出這份憂慮:「如果所有被謀殺的無名屍一開始就進行解剖,那麼我們的墓園現在早成了蘆筍園了。」
命案被害者的解剖率越低,兇案的破案準確度也越低,表示很多兇手仍逍遙法外,還好端端地在人群之中。法醫中心的解剖檔案中常有一開始認定是嬰兒暴斃的案例,但在法醫縝密地檢驗後,最後確認嬰兒是因為劇烈搖晃症死亡,證實為一宗殺人案──但是沒有解剖就無法確認。
擷取自書中第234頁
除此之外,有些案例也點出現代社會的問題。有女性懷孕生子,卻為了隱瞞而任其餓死,甚至動手殺死,並將嬰屍藏在身邊的容器或冷凍庫中。更可怕的,是這些情況大多不只一胎。類似的案例很多,其中的共同點是兇手的家人及嬰兒的生父都不知道她懷孕了。作者言:擔任法醫多年來,不僅是殺嬰案,也經常解剖長年受虐的孩子或家報的受害者,但一直難以理解的是:這些案件通常持續多年,竟沒有一個家族成員、朋友或鄰居發現異狀?
而在「重量級屍體運送」這個章節中,為了把重達 兩百九十公斤 的死者搬出家門,不得不求助柏林消防隊的人,拆除臥室門框,再用大鐵鎚把門敲成大洞,讓六個男人把死者抬到公寓的走廊上。作者言:過去幾年來,解剖台越來越窄(部門辦公室空間變小,營運費用相對降低),但肥胖者越來越多。法醫們該怎麼解剖重達近三百公斤的死者?解剖台承受得了死者的重量嗎?要是解剖台塌了,造成解剖人員或助理受傷,有沒有保險理賠?這些問題作者沒有解釋,只說這是他們最近遇到的難題,而且越來越常發生。總之就是說現代人吃太好又不運動,不僅平均壽命可能會下降,也會帶來重量級屍體的麻煩。除非將屍體分解,好方便搬運(在德國,基於人道精神,當然不能這麼做)。
最近看到不少《罪行》的推薦文,筆者可惜沒能在第一時間看到這本書,反倒偶然先看了這本《死亡閱讀者》,覺得有些相似。雖然兩者主要探討重點不同,但也推薦給各位看看。
題外話,根據博客來的分類,《罪行》被歸類在「懸疑/推理小說」;《死亡閱讀者》卻是「歐洲地區文學」。耶呼?筆者以為前者該是「社會人文」,後者是「人類學」才對。怎麼會這樣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以上閱書心得出自宅老弟:冬澤春人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