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別掉入思考的陷阱!


 



 



 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以下書評出自宅老弟:冬澤春人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 



 



筆者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,被那厚實的內容與價格震懾。趁著打折買下來,讀不到一半,筆者就認為這是本值得推薦,人生必讀之書。基本的介紹,就請大家看上面的博客來簡介,在此分享筆者讀完後的三點心得。


 


首先,筆者小時愛聽鬼故事,曾去買司馬中原講鬼的錄音帶收聽。其中聽到老人家有這麼一段講法:認為鬼故事是迷信,不科學。但是一昧的相信科學,難道就不算迷信?


 


這種反問,筆者前陣子也在網路論壇看到有人提出來。也就是說,認為崇尚科學,與迷信是一樣的人,不只老先生一人。遺憾的是,筆者當時沒看到有人去給予很合理的辯駁。因為就算現在,人手一支手機,電腦網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,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,還是有人不了解什麼是科學。科技不等於科學。


 


雖然一般會認為科學與宗教是對立的,其實也不完全是這麼一回事。因為有人用科學去驗證宗教,所以才會造成這種感覺。那什麼是科學呢?書中引述了美國科學史家-麥可.薛默的定義:「科學並非證實一套見解,而是一種探究的過程。旨在建立一種可檢定的知識本體,對棄卻或確證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。」這個定義筆者很喜歡,因為他把科學講成一種「態度」,而不是學問。


 


這也許會牽扯到哲學上的認知問題。一個教徒說他聽得見上帝的聲音,專家卻說那只是幻覺、自我暗示或謊言。那要相信哪一個人呢?而「相信」這種問法,也不算是很理想的命題。為什麼不說:誰才是對的?再舉一個例子,以前曾有人問我相不相信世界上有鬼,我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因為對我來說,這問題只有客觀事實的存在與否,但目前無法證明,所以答案是未知。但他硬要問我:「那你覺得呢?」筆者實在是頭暈。因為真相如何,不會因為我相不相信,而去影響到它的客觀事實。


 


筆者要說的是,在選擇相信與否之前,不妨想想上述的科學定義,嘗試套用那種態度看看吧。


 


第二點,書中某一章節提到:預測不可預測之事。像是天氣預測與股市明嘴的分析。其中讓筆者注意的是這麼一個描述:為何我們會相信那些沒有事實根據的預測?是因為我們想要「這樣」相信。我們喜歡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感覺,這種可以預測未來的想法給予我們較佳的控制感。


 



所以算命與占星術能自古流傳到現在。就連榮格也受中國易經影響,認為世上發

生的種種事情與跡象之間,存在著科學無法說明的關連性。而試圖找出這種關連性的,就是易經。於是他提出了「共時性」理論,也就是「有意義的巧合」。


 


人類的天性,會去渴求預知未來,厭惡不確定性。人類相信事物之間存在著因果,希望藉由現在與過去的跡象,預測出未來。但是現象存在著混沌與複雜,不是人類能夠輕易掌握的。


 


第三點,書中曾提到人類的另一種天性,就是會想要去知道事物的成因。會想要知道它的因果關係,會想要問為什麼。這雖然不是書中很強調的重點,卻一解了筆者長年的疑惑。為什麼就算科學隨著歷史進步,人類卻還是無法拋棄宗教?


 


筆者一直搞不懂,為什麼有人會被宗教詐財?為什麼會因宗教而戰爭?尼采說:神已死。但前者死後一百多年的現在,還是存在著信神者。如果神真的客觀性的存在也就算了,但假若人類史上最大的謊言(既神的存在)真能撐到這麼久,還沒有消失,那其中原因為何?


 


因為人類希望知道事物背後的真相。即使那不是那麼有根據,只要有東西能夠相信,就夠了。所以才會有科學與迷信。人會去想要知道世界怎麼形成的,所以才會有上帝說:「要有光。」才會有大霹靂學說。人會去想知道人類怎麼出現的,所以才有女媧造人,才會有類人猿進化的說法。


 


但是就算科學一一顛覆宗教學說,人類卻還是脫離不了宗教。因為人有歧異性,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堅強到不用祈禱,反而願意相信世上真有個無形又高等的存在。人的生命有限,人生經驗與知識無法在個體間傳承。所以我們當不了神,成不了仙。最多成為強人,但仍脫離不了人的框架。每個人出生都被迫從零開始,學習過程中,直接被灌輸前人留下的知識結果,但缺乏其中探究的過程,所以才會覺得科學與迷信沒什麼兩樣。


 


最後,雖然第三點的感想跟書不太有直接關係,但筆者真的覺得這本雖然又厚又貴,且不是小說,卻讀得很有興趣,一點也不無聊。一如書中所寫,我們偏愛故事更甚數據,所以他提出許多故事當例子,也不忘記拿數據出來。實在佩服這作者,不只有科學家的思路,也有小說家的筆法。誠摯建議將這本書,蒐藏到書櫃上。也請不要忘記內容,記得實踐到生活上。


 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檎二手書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